認識人類圖的朋友大概都必定聽過挫敗、苦澀、憤怒與失望這四個字詞。
在原文中,他們被統稱作 Not-Self Theme,直翻成中文就是「非自己主題」:如果我們作出了「非自己」的行為,便會在生命中遇上這些「主題」。
但我個人並不太喜歡「非自己」這說法,一方面太抽象,另一方面總覺得聽起來像是很不好的東西,彷彿我們必須用盡一切辦法避免「非自己」的出現似的。我認為這些所謂「非自己」的部份,其實根本也都是自己的一部份,只是所呈現的型態跟「定義的部份」有所不同罷了。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 Ra 在錄音中常用到的一個說法:Signpost 引路標。也就是說,透過覺察到挫敗、苦澀、憤怒或失望等「路標情感」的出現,我們能由此發現自己或許已經「走錯路」了。
沒錯,挫敗、苦澀、憤怒或失望皆是情感的一種,而我刻意使用「情感」這字詞,是希望能與「情緒中心(太陽神經叢中心)」作出區分。「情緒中心」這名稱很容易讓人誤會它代表我們生而為人的所有情緒,但其實它代表的只有三組特定的情緒:熱情與冷漠、希望與失望,以及渴望在關係中獲得支持與尊重的需求。
因此,所謂的「情緒週期」或「空白情緒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皆僅限以上三種情緒,而不包括我所說的「路標情感」,還有跟個體人息息相關的週期性憂鬱。
(順帶一說,脾中心所代表的,也並非所有的直覺,而僅限於關乎到自身安全與健康的直覺,例如通靈、預知未來、心靈感應等「直覺」就不包括在其中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如果感到挫敗、苦澀、憤怒或失望,也就代表這事情或許對我們來說不再正確。不正確不代表會為我們帶來甚麼不好的結果,而單純是身體對要做這事情表示不認同,無法提供需要的動能;不正確也不代表否定整個事情,或許只是某個小部份我們無法認同。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讓我們產生這些情感的,並不一定是我們在做的那些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做這些事情的節奏或目的。舉例來說,我們可能「覺得」自己必須好好完成事情A,因為很重要,所以決定整個上午先花光時間完成事情A,然後再完成其它事情(BCD),但卻越做越感挫敗、苦澀、憤怒或失望。
但可能我們只要換個順序,讓身體作出帶領,先做半小時A,然後處理B,再回來做一小時A,吃完飯後再處理C,然後又再回來做一小時A,結果最後完成事情D。一天下來,我們還是同樣完成ABCD,但順序不一樣,身體的感受就不一樣。
若以腦頭去分析理解,這看似很不邏輯,但其實建基於人類圖的兩個重要概念:能量與時機。
唯有當我們的能量能夠用在對的時機,我們才能夠做到順水推舟,不用多費力氣就可以順著水流而下,相反,若我們硬要自己在不想做某個事情時做這事情,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要,因為他人覺得我們要,因為我們覺得他人覺得我們要,那這股能量就必然會遇上龐大的阻力,不是無法做到,而只是投放的力量與產生的作用力不成正比,做完以後頓感根疲力倦。
而與其說我們該靜止下來等待,我們更可以做的,是積極地採取主動,去覺察觀看自己的情感變化,從而認清有沒有出現以上這些「路標情感」,繼而判定正在做的這事情還是否想繼續做下去。
若我們能夠及時覺察到這些情感的出現,然後容許自己選擇作出不一樣的行為,那這些完成使命的「路標情感」就自然會消失。相反,若我們拒絕理會這些感受,卻反而因為他人的期待或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而硬要繼續把頭栽進去,就會越來越感到挫敗、苦澀、憤怒或失望,結果讓整個人生與視野都灰暗起來,難以自拔。
所以,如果你一直埋頭苦幹,但卻越走越煩躁挫敗,那或許是時候切換到別的事情上,等待再有感覺才又切換回來;
如果你不斷為他人提供建議和付出,但卻感到沒有被珍惜與重視,覺得苦,那或許是時候先停一下付出,看看對方會不會回頭找你,突然發現沒有你可真不行;
如果有人給你命令,強逼你做東做西,然後讓你感到憤怒,那或許是時候跟對方說不,然後用自己適服的方法去處理事情;
如果你覺得被困在同樣的事情中,感到沒變化沒驚喜,那或許是時候離開舒適圈,去探索一下新事物。
「這樣做,明天一定會更好嗎?」
我無法作出保證,這很視乎對你來說甚麼才算更好。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過程中你必定可以活得更簡單純粹,就像變回小孩那感覺。而我深信,當你能夠穿越當中的不適應感(成人習慣性的理性分析與思慮),那這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態度始終一天會結出美滿的果實,讓你體內的天賦特質自然流露出來,從而活出本來的美麗。
深入淺出學懂人類圖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B 專頁(傳送門)
▌內在權威與策略應用指導:輕鬆自在做自己(傳送門)
▌薦骨健身房:來讓你的薦骨動起來!(傳送門)
▌實用人類圖工作坊:讓知識變成智慧(傳送門)
▌人類圖初階課程:深化理解、落地應用(傳送門)
解決職場疑難
▌職場引導服務:助你重設職場可能(傳送門)
身心靈事業支援
▌願景顯化服務:協助你把身心靈修行與事業完美合一,讓你心中的願景得以有效顯化(傳送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