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完《佛陀的幸福課》一書後,我就開始拾起了每天「禪定」的習慣,不知不覺就大約持續做了一個多月了。
「禪定」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其實說穿了就是在某一限定時間內,把專注力定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就此而已。
話說很多年前,我也曾經嘗試過類似的練習(冥想、專注練習、靜坐),但總是沒多久就放棄,因為我總覺得很難堅持,而且也總是無辦法做到我想要的效果:心如止水、通透、平靜。
直到前幾個月有次跟有豐富冥想經驗的友人建隆老師在車上聊天,談到我覺得冥想很難,過程中老是分心。想不到他僅輕輕回了我一句,意思大概是說冥想的目的並不是說要達到一個甚麼樣的境界啊,更不是說不可以分心,而只是自在地觀察這些想法與感受飄過,不批判、不抗拒,也不作出任何回應就是了。
聽完他這番話的我有點若有所思,有點似懂非懂,但卻無法心領神會,後來很快就把這番話放在耳邊,沒有再理會了。
直到前陣子看完了《佛陀的幸福課》書中關於禪定練習的部份,才忽然想起了建隆老師當天的那番話,忽然覺悟到原來「禪定」可以很簡單。於是我想,如果我把「覺得要達到的境界」放下,把那些多餘的規條也一併拿掉,那或許禪定就能變成一件更輕鬆、更能享受的事情,而我或許也能夠從中感受和領悟更多。
就這樣,我就開始了這趟「幾乎沒有規矩」的禪定練習旅程。
跟過往曾經做過的幾次嘗試不同,我這次的練習可真幾乎沒有甚麼指定的標準目標,完全沒有要求自己在過程中必須保持心無雜念,而只是單純在觀察身體與意識的變化。
同樣地,我既沒有特定坐姿,也不規限自己要閉合或是睜開眼睛,要盤膝還是躺著,甚至沒有特定的時間長短,任由身體去帶領,到了某刻眼睛自然張開來就隨它這樣結束,有時候是幾分鐘的時間,有時候可能更短的時間,我也不太確定,因為也沒有特別在算。
雖然「標準說法」是盡量找一個安靜、不會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去做,但我並沒有管太多,反正剛洗完涼睡覺前就去做(只是我的習慣),無論當下的環境怎麼樣,我也不企圖改變外在環境來配合我。就算有人在吹頭髮或者看Youtube,我還是照樣去做,就隨便看看這外在環境會為我帶來什麼影響。
當有著這些嘈雜的聲音在身旁,固然比平常更難好好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無可避免更容易被這些外在干擾帶走我的注意。然而,就像以上所說,分心並非失敗,重點是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分心。而這些外在干擾剛好就是很好的練習題材。
說穿了,「呼吸」從來都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我們也可以選擇把注意力放在某個音調、某棵樹或者某個觸感上,又或者聚焦在腦海中的某個想法或想像上。只要我們能夠透過藉由這個焦點,去觀看自己在每個當下有否專注或分心,那就可以了。
在禪定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會經歷到以下幾種主要的狀態:
第一種,是完全的分心,跟原本想專注的事情(在我的練習中就是呼吸)偏離最遠。這情況下我會被外在刺激或腦海中的思緒所佔據,連呼吸都忘記了、都停下了。直到某一刻突然恍過神來,才驚覺自己剛才飄得遠遠的。情況就像在教室或辦公室中發白日夢的你,突然被喊名字的感覺。
第二種,是有帶有覺察的分心。這情況下(在我而言也是最常出現的情況)我會注意到自己難以保持專注,比起本來的焦點(例如自己的呼吸)我更被周圍的五感刺激、思緒或身體感受所干擾而分心,形成一股拉扯,一邊努力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但另一邊卻還是被外在與想法吸引著。
第三種,是專注。這情況下我會明確知道自己正在專注於呼吸。這看似心無雜念,但其實不算「真正」的專注,因為當我還是抽身在外去觀察「我正在呼吸」這件事,代表在那個當下我根本沒有全然聚焦於當下,而是聚焦於當下的前一剎那。這並非說做得不好或需要改善甚麼的,只是如實地覺察並認知到自己的狀態而已。
最後一種,是忘我。這情況下我發現原來自己剛剛在專注,有點如夢初醒的感覺。在那個專注的當下我完全融入其中,墮進一片空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甚麼,但在事後卻清楚意識到自己剛才一直有保持呼吸。在我粗淺的練習旅程中,第四種狀態出現得非常稀少,好像只出現過一次,但那感覺確實很奇妙。
區分出以上四種狀態,用意並非說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也並非說必須達到第三或第四種狀態才是正確的禪定境界。現實是,這四種狀態在每次的禪定中都有機會出現,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它們會互相穿插,共同編織出每次獨一無二的體驗。
而我們在過程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觀看著自己的這些變化。單單這樣,本身已經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不但能讓我們了解自己更多,同時也在過程中更感放鬆。
還記得其中一次最有趣的體驗,那天晚上很熱,而剛好家中唯一一把電風扇被拿走,於是我就坐在炎熱的客廳中開始禪坐。一開始,我的頭腦不斷在勸說自己「心靜自然涼」,呼叫自己快一點把「現在很熱的想法」放下(縱使我很清楚這只會造成反效果),結果當然越坐越熱,所有專注力都放在臉頰上留著的汗水,根本難以集中。
後來我開始試著邊承認這樣的感覺,卻邊不去抗拒它,同時繼續專注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我慢慢開始感受到自己投放在炎熱的感覺與想法上的注意力,隨著我的無數個一呼一吸間,變得越來越少。
剛開始時當然還是會覺得熱,但至少汗開始逐漸變少了,心情也慢慢變得越來越平和。而到了某個當下,我竟然突然感受到有一股清涼的氣流在我身體包圍着我,那明顯不是風,因為它並不流動,但就是一種輕微清涼的包覆感。這實在是一個好奇妙的體驗。
這經歷不禁讓我覺悟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會因為外在干擾而感到煩躁嗎?當我們越覺得這些干擾很討厭,越想它們快點消失,越想用盡一切辦法除之而後快,這些干擾就越會從外在鑽進你的內心。當你開始「覺得煩躁」,你的身體就自然會出現「煩躁」的感覺。而當我們因為這些「覺得的感受」而採取行動,駡對方說:「你就不可以小聲點嗎!?」我們便讓自己陷入更大的混亂中。
就正如上星期所說的,讓我們心生抗拒的感受與想法根本難以避免。我們要做的並非去解決它,而只是單純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它們身上,讓它們自然流過飄過不去嘗試抓緊它們,更重要的,是先不要因為這些感受和想法,而立刻衝動作出任何相對應的行動。這種單純的看見,就是身心靈世界經常提到的「覺察」。
覺察就是發現自己已經分了神,注意力已經離開了在這個當下本來想要注意的那個事情。而當我們發現自己偏離了航道,就代表我們眼前有著修正與不修正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回去繼續專注,或者停留在那讓你分心的事情上。
修正與不修正並沒有好壞之分,修正(也就是回到原本的軌跡)只是為了繼續要走原本的路,但不修正,卻也可能讓你因此而走上不一樣的道路。這一切只是選擇,而不存在絕對的對錯。
相反,沒有覺察的生活,就像是受困於剛才第一種狀態(完全的分心)中而不自知。我們被每個看見或遇上的事情所牽動和引領,隨波逐流下飄到遠方去。試想想我們在看FB、YouTube或Netflix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一個接一個這樣把你帶著走,然後到了某一瞬間恍過神來,才驚訝自己怎麼跑到這裡來。以前每天的下班時都總有這種感覺。而如果一輩子都缺乏覺察的話,大概到了生命結束的那刻也只能這樣。
在這個講求多工與資料泛濫的時代,或許我們真正要學會的,就是返璞歸真,好好學懂聚焦和專注。學懂專注並非說你要保持克制,不容許自己分心,而是能夠做到以下三點:
1)清楚區分出自己這刻真正想專注的事情是甚麼,
2)及時發現自己這刻的注意力並不在這事情上,和
3)想的話隨時有能力可以重新專注在這事情上(即使1秒也好,因為失焦了沒所謂,只要從新再做以上就可以了)。
就讓我們嘗試全程投入在眼前這一切,全然地活在其中,把專注力存放在六識(眼耳鼻舌身識)的其中一個之上:吃飯時就專注在味蕾上每個刺激,不要分心去滑手機,不為過去而困惑,也不為未來而擔憂;被按摩時就閉上雙眼,感受每一下觸碰的質感與快感;看見美麗的風景就停下來好好用雙眼仔細觀賞這景色;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在接下來的這幾分鐘就好好聆聽這樂曲,專注於每個旋律與音符;思考時就專注地思考,而不要被看見的聽到的讓你分心。
透過專注,我們就能把眼前的每份感覺加倍放大。逐漸讓我們越來越享受於每個當下的美好,而不再自困在腦海中那無盡批判和比較中。
當然也並非說每一刻我們都必須這樣過,因為有些時候可能只想盡情地放空,而不想專注任何事情。那相同道理就是,想放空的時候,就徹底專注地放空吧。這一切的重點只在於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選擇權,而不是當我們想專注時卻不受控地分心,甚至連自己正在專注還是分心都分不清楚。對我來說,這大概就是覺察的核心意義了。
深入淺出學懂人類圖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B 專頁(傳送門)
▌身心靈茶水間:聽聽我與嘉賓們的身心靈故事(傳送門)
▌實用人類圖工作坊:讓知識變成智慧(傳送門)
▌人類圖初階課程:深化理解、落地應用(傳送門)
解決職場疑難
▌職場引導服務:助你重設職場可能(傳送門)
身心靈事業支援
▌願景顯化服務:協助你梳理整合出適合你的產品/服務組合與表達方式(傳送門)
▌靈魂創業手帳:讓身心靈創業者相互交流與共同成長的空間(傳送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