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預期遊世界:京阪之旅】(下)



前言

歡迎來到最後一個部份。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探索,一同揭示我眼中的京都與大阪:

  • 第十章:用心煮的最好吃

  • 第十一章:順着走就是最好的時機

  • 第十二章:淺談京都人的性格

  • 第十三章:巴比塔


如果你錯過了前面部分的精彩,別擔心,你可以按以下連結返回第一頁,從頭開始閱讀:

  • 第一章:天下布武

  • 第二章:照于一隅

  • 第三章:從清水舞台跳下去之決心

  • 第四章:鴨川之馴服

  • 第五章:上洛去(帝皇之都)

  • 第六章:堺港

  • 第七章:不請自來的楓葉

  • 第八章:料理中的佛法

  • 第九章:壽司溯源



第十章:用心煮的最好吃


除了前文所談到的精進料理和鯖姿壽司外,京都還有很多代表性的食物,例如京豆腐、豆皮烏龍麵、蕎麥麵、鰻魚飯和京菓子等,難以一一細數。


然而,如果硬要說,我在這趟旅程中覺得最好吃的,卻反而不是以上這些名菜,而是京都的「御番菜 おばんざい」和大阪的「居酒屋」。


「御番菜 おばんざい」指的是京都的傳統家常小菜,調味通常以淡味為主,並注重保留食材本身的原味。


其精神在於樸實簡單、省時便宜。從以前到現在,京都人都欣賞能不花錢就從現有食材中再變化出一兩道小菜的家庭主婦。例如把熬湯底剩下的柴魚片再加點吻仔魚乾,拌炒成魚鬆就可以當場下菜;把炊煮白蘿蔔剩下的蘿蔔皮加點醬油、砂糖煮成醬燒。對京都人來講,這種篤實又有點隨性的料理才是真真正正、道道地地的京都『御番菜』。」




當我在研究行程的過程中,第一次看到「御番菜」這名字時,身體就立刻對它有著一股莫名的巨大回應,覺得必須去吃吃看。


雖然京都有賣「御番菜」的店不少,但卻不好找,因為不像拉麵店或壽司店,店家很少會把這名稱當成店名的一部份。然而,如果你經過某食店門口時,剛好窺看到店內吧台上放著很多大碗,那很大機會就是賣「御番菜」的店了。


賣「御番菜」的店,型態各有不同,而我去的這家則比較傳統,相對而言家庭風格比較重,比較溫馨(有些比較像居酒屋)。菜盤一般都擺在吧台上,指著菜盤就可以直接點餐,所以就算不懂日語也沒問題,也特別適合像我這種對食物真實樣子較容易有薦骨回應的人(相比起菜單上的文字)。


(Tokiyo 家庭料理・鉄板焼き 登希代:https://maps.app.goo.gl/x3WvALqDGxf6DHiY9


「御番菜」感覺有點像台灣的「自助餐」,更像香港的「三餸飯」。就像在這家店,顧客可以自行選擇「三菜」或「六菜」,然後跟店家說你要選哪幾款就可。邊吃邊喝點小酒,也可以多加點別的餐點。如果還吃不夠,又可以再加點幾款。我就一共吃了九款。由於份量不會太多,所以可以多點不同菜式吃吃看。御番菜本來就該是隨便吃的普通料理,不需要太有負擔


「御番菜」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我一直認為比起食材的品質與味道,更重要的是煮食者的心情。今天很多連鎖式餐廳,煮食的人大多是受薪打工,煮菜的時候大概很難用心,大概只當作是工作的一部份,這樣的菜,是沒有溫度的。更何況,每天都煮相同的東西,確實也很難感到興奮。


「御番菜」卻像是為家人煮菜般那樣,每天煮自己想煮的就可以了,然後看著吧台前的食客給你回饋,跟你聊天,應該是會讓人很想繼續煮的動力吧!這樣的菜不好吃才怪!



而除了京都的「御番菜」外,大阪的居酒屋也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話說有天我剛好從環球影城離開,又想不到該吃點甚麼好(因為旅程的重點一直都在京都,所以根本沒規劃過在大阪要吃甚麼),所以就決定邊坐車回飯店邊想,結果就在京橋駅換車時意外發現並走進了這街區。


(かしわ本舗 とりいし 京橋店:https://maps.app.goo.gl/Pk6x5bGBxykiwnrS8


這街區跟道頓堀和通天閣等商業區完全不同,幾乎一個國外旅客都沒有。我旅行時總喜歡走進這些大概當地人才去的街區,因為我真的很想感受看看當地人的生活到底長怎樣。雖然還是因為語言不通的關係,其實也沒辦法跟店家聊太深入,但坐在小小的吧台前,喝杯 Draft Asahi,吃份雞肉刺身和烤雞串五食(雞屁股和雞皮超級好吃),感受著家庭小店的氛圍,已經是非常完美的享受。



另一家同樣棒的居酒屋,則是位於通天閣旁的南陽通商店街。相對於通天閣的熱鬧與商業化,這商店街明顯在地很多,雖然偶爾還是會有旅客,但還是以日本人為大多數。而我剛好挑了一家坐著四個中年人的老店。這店的主打是關東煮,還有我從沒見過但超級美味的醬汁牛筋。我就這樣,坐在那非常狹小的店裡,享受著那充滿溫度的美食,邊感受著這幾名中年友人聊天的氛圍。


(Nonkiya のんきや:https://maps.app.goo.gl/MSwdGTweYGxF3rWc6


很多人說,日本是個充滿壓抑的社會,無論在職場上、路上、大眾運輸上,還是在家中,都要循禮如儀。我想,居酒屋大概就是唯一一個最能讓他們放鬆的地方吧。坐在那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店家面前,可以無拘無束地訴說著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鬱悶。雖然我們最終還是得回到那殘酷的現實去,要面對的還是得去面對,不過「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至少我們能夠在這個地方拿到一點支持,那怕是那一點點的光明,大概就像最澄大事所說的「照于一隅」(第二章),或許就是這一點光明,能讓他可以撐過去,可以再次站起來,發光發亮


要悟出大道理,有時真的不用看經唸佛,好好吃頓飯,或許就想通了。這大概就是道元禪師和羽田主持最想帶給大家的「料理中的佛法」吧!(第七章



p.s. 順道一說,我認為日本的錢湯文化,其實也起著異曲同工之妙。


澡堂是一個真實交流的空間,沒有華麗的外衣,也沒有虛偽的言辭。在澡堂裡,每一位沐浴的人都是平等的。社會地位、財富、職業等一切的標籤皆消失不見,剩下的就只有那真實的自己。在這裡,我們不用再扮演甚麼角色,不須背負甚麼責任,我們終於可以無拘無束地做回那個原來的自己



第十一章:順着走就是最好的時機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像我這樣,在規劃行程時,想去的景點、想食的東西越看越多,行程越排越滿,每個都很想去,結果根本無法好好享受旅程,反而更像是在執行專案,失去了原本旅行應有的樂趣。


雖然直到今天,我多多少少還是會想把規劃好的行程完成,還是會有跑景點的心態,還無法真的做到「去不到也沒關係」的灑脫境界,但相比起以前,確實已經放鬆很多了。現在的我,比較會把這些行程分類,如果是非去不可的話,就會用盡一切方法做到,但如果是其它可去可不去的,那就看緣份吧,容許宇宙以它喜歡的方法呈現。而在這趟旅程中,就有著不少這樣的時刻


其中一個就是我前面說過的琵琶湖景色(第一章)。琵琶湖確實是我非常想看到的風景,但先是安土城上的失望,然後走到近江八幡山城時,卻又偏偏下雨,而且風又超大,要邊撐傘邊走山路還邊拍照,真的有夠狼狽!



然而,當我開始接受現實,決定還是好好感受站在這裡的氣氛,享受在這當下所能夠享受的時候,天氣卻突然起了變化,眼前一邊天下雨,另一邊天卻冒出一片大藍天,好不漂亮。隨著雨雲的移動,眼前的整個畫面一直在變化,後面還甚至看到彩虹和雨後楓葉,絕對是這趟旅程中的其中一個最感動的時刻。




另一個有趣的經歷就是「京漬物」。


「京漬物」是京都的一個重要名產,而聽說最適合逛的地方就是錦市場,所以也特別安排了這趟行程。然而,第一次去逛的時候,剛好是週六下午五點,人超多,所以就先跳過不逛。另一次是週二下午六點再去,卻沒料到原來大部份店都快要關門,所以只能匆匆走走,根本吃不到甚麼「京漬物」。



正當我覺得吃不到也還好的時候,卻竟然在京都車站準備坐火車回關西機場前半小時,逛逛伴手禮店時,意外發現有一整個區域都是在賣京漬物的,而且還提供試吃,所以我就興奮地每款都試吃一下,覺得那味道真的好特別啊!完全是香港跟台灣吃不到的味道!


然而,最讓我感到「順著走就是最好的時機」的,卻是在大阪環球影城的一個有趣經歷。




有去過大阪環球影城的朋友大概知道,當中最熱門的園區可說是「超級任天堂世界」,必須在快速通關或整理券上的指定時間進場,錯過無效。我們當天就按著快速通關的指定時間,在早上11:30進場,但進去就發現人超級多,所以快速玩完「庫巴的挑戰書」後,就趕快離開,放棄要排隊接近兩小時(沒有快速通關)的「耀西冒險」不玩了。雖然有點可惜,但更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而且人真的太多。



就在離開園區的路上,我突然靈光一閃,在官方APP中看到還有「整理券」可以抽,但只剩下最後一個時間:18:20。當時沒想太多就立馬把它搶回來,期待到時候再進去玩剛才沒玩到的。我後來才突然明白到,為甚麼還剩「整理券」,是因為大阪環球影城七點就關門,所以就算真的進去了,其實也玩不了甚麼。


不過反正票也拿了,不去白不去,所以我們就拿著手中的「整理券」,硬著頭皮嘗試進去看看吧,沒料到查票的人不知道是看錯還是甚麼(因為我們剛進去的時間是17:20),竟然讓我們通過了,於是我們就意外看到了晚上的「超級任天堂世界」,也順便玩到「耀西冒險」。



這三段經歷讓我更相信,只要放開雙手,容許宇宙自行發揮,它總會用到最適合你的方式,去為你提供你真正需要的人事物和體驗。旅行如是,生命大概也該如是


第十二章:淺談京都人的性格


大家對日本人的刻本印象大概就是每個人都很有禮貌,談吐舉止優雅,但同時卻又非常壓抑,很多話都不會直接說出口(有些人說龍珠中的弗利沙/菲利就是以此刻本印象中的日本人為原型)。而京都人更是當中的表表者,說話特別委婉,有著非常多話語中的潛規則,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


其中一個最經典的都市傳聞就是,如果到京都人家裡作客,若對方問你「要不要來碗茶泡飯啊」,千萬別坐在那邊傻傻的等(我覺得我很大機會會這樣,還滿心歡喜期待好不好吃),因為對方其實在暗示你「快點離去吧!」這對成長在什麼都直說、情願衝突也不想猜來猜去的香港文化中的我來說,確實有點難以想像和理解。



走在京都的路上,確實很感受到京都人的這種禮貌,然而,卻並非如想像中那樣不介意起衝突,相反,衝突起來可是一點也不手軟。旅程中就有兩個有趣的經歷,讓我立體感受到京都人的這種反差性格。


話說我們剛到京都的那天下午,剛好下著毛毛細雨,所以決定坐公車到飯店,而不拖著笨重的行李走路過去(約30分鐘的路程)。然而,我們卻大意沒事先想到,當時剛好是下班時間,公車上的人很多,然後公車空間很小很窄。



而更難搞的是,京都的公車是後上前下的。也說是說,我們必須拖著行李往前門推進,但狹窄的通道上早就站滿人,根本難以前進,所以只好停留在原地,希望到站時直接在後門下車,然後在車外跑到前面拍卡。


但問題來了,後門是大家上車的位置,拿著笨重行李的我們等同於塞住了大家的登車路線,把他們原來那井然有序的節奏給打亂了


於是,有個正要上車的大叔就對著我不停噴話。雖然我一點也聽不懂他的日語,但單是感受語調與身體語言就已經很清楚對方是在駡我了,所以只好連忙說聲「すみません」,希望對方能夠就止停止攻勢。


還好我們下個站就要下車,才終於逃離那尷尬的場面,但卻也讓我感受到,當有人破壞了京都人的節奏時,他們所呈現出來的反差原來長這樣


另一個經歷則是在京都走路的時候。



有去過日本的朋友大概知道,日本採右駕,行車時左上右落,跟台灣完全相反,也因此形成了自行車和行人也多傾向靠左行。


有天我如常地以走路的方式探索這城市。京都的自行車特別多,而且還衝得特別快,大概也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熟悉的一套節奏吧,就算不響鈴也好像幾乎不會跟他人碰撞。但這次卻不幸遇上跟他們「搶拍」的我,於是差點撞在一起。


就在快要碰上時,大家都意識到彼此的存在,所以就很自然地讓開一步讓對方通過。但問題來了。在危急的情況下,身體會作出最自然的反應,而我的細胞告訴我,我應該往右閃,因為平常這樣做就可以成功躲開,但卻沒意識到,這裡是京都不是台灣,方向剛好反了,所以我們真的就差點撞在一起。



急剎停住自行車的女生沒有對我破口大駡,也沒有發出香港人最愛的一聲「嘖」,而是一聲不發,只是狠狠怒瞪了我一下。直到今天,我還記得從那對漂亮瞳孔中散發出來的那份殺意,彷彿在說你「這個人是不是沒常識、沒腦袋」,只是沒說出口罷了。當時,那反差確實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然而,這兩個經歷不但沒有讓我對日本產生任何負面的感覺,更反而讓我對她更感興趣,讓我好奇為甚麼她會有著如此強烈的反差?


後來我明白了。秩序與禮貌的前題,就是個體性被犧牲,而也正因如此,每當有人作出了某個會導致失秩的行為,都必須被強烈排斥,否則就會影響到原來的秩序,破壞到共同維繫的和諧,讓其它「秩序持份者」的利益受損。換句話說,在二元性的世界中,禮貌與衝突同為一體,禮貌建基於不犯規的前題下,而一旦有人犯規,就不用再跟他們多客氣了



作為一個旅客,以抽離的角度去觀賞,這樣的秩序與禮貌確實很美麗,就像那漫天紅葉一樣,但若要我身處其中,我想我大概會更喜歡美國或香港這種大喇喇的性格。因為在我心底裡,我還是覺得萬物本無形,每個人的高矮肥瘦本來就不一樣,楓葉漸紅的時間也各有不同,硬要把不規律的事情變成規律,不但當中的個體會感到難受,更反而扼殺了原來的那份凌亂美



第十三章:巴比塔

網絡圖片:Ancient Origins

《舊約全書》曾提到「大洪水」以前有一座巴別塔,住在其中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後來上帝把他們的語言打亂,讓他們再也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並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今天人類語言的多樣性。


無論這故事是真是假,為甚麼上帝要這麼做,當中的寓意是甚麼都好,巴比塔今天已經成為了語言一體化的代名詞,代表著人類對統一語言甚至文化的渴望,希望世界有朝一日可以成為真真正正的地球村。由於完全不懂日語的關係,在旅程中我就常在想,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種全世界的共通語言實在太好了,那麼溝通就不再會有障礙,分享可以更簡單



由於語言不通的緣故,我無法在逛古蹟時,深入了解到更深層的歷史和文化義涵,也無法在食飯時好好跟店家或食客交流,了解他們的日常與故事。而其中最可惜的,就是發生在第七章提到的「京都坊主Bar」的一段經歷。


相比起旅程中遇到的其它日本人,羽田主持(也就是那喝酒、調酒和賣酒的寺廟主持)的英語已經算相當不錯,可以直接用英語交談完全沒問題,但始終不是母語,聊起來還是會有些害羞或不自在,而我又是一個頗為慢熱的人,遇著陌生人就緊繃起來,所以剛開始互動時相當靦腆。但由於當時顧客只有我一人,所以他最終還是主動跟我聊起來,問我是怎麼認識這店的。


於是我就很暢細的分享我如何在書上看到他的故事,覺得很有共鳴,而且也表達我很欣賞他以如此貼地、如此生活化的方法傳達佛法。


聽到我這樣說的他突然沉思了一下,然後抬頭問我說「So do you do medications?」


我立馬有點給驚嚇到。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你有服藥的習慣嗎?」在那個當下,我的理解有點像是,他是不是覺得我精神有問題,有沒有去看醫生的意思,所以感到有點被冒犯到,也就立刻回覆他說「當然沒有!」


他看到我的反應,也就是「噢」了兩聲,之後就繼續回去忙他的事情了,後面就沒有聊太多了,只是簡單問我一下還要不要多一點酒甚麼的。


後來回飯店時,我就跟 Noelle 分享了這「不禮貌奇遇」,然後她突然問我,會不會他說的不是「medications」而是「meditation」,也就是冥想?


!!!原來他在問我有沒有冥想!?這也太合理了吧!?或許他覺得我有慧根(自己說)所以想跟我多聊聊,所以問我有沒有冥想的習慣,而我卻竟然回他說「當然沒有!」這也太失禮了吧!


把這些種種遺憾加總在一起,讓我當時真的很渴望世界上可以有一種單獨語言,每個人都聽得懂,每個人都會說,而不用再讓價值消失在溝通的誤解上。但後來再仔細想想,又覺得語言本身就是個體性的呈現,根本無法將其統一。不同的時地人條件會形成不同的文化,引發語言的變異,而不同的語言又會反過來強化文化的差異性。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有句名言:「我的語言極限在哪裡,我的世界就到哪裡。」(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意思是說,我們決定用甚麼樣的語言溝通,將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從而定義我們看待世界的視野。


活在冰天雪地的伊努特人,在其語言中存有二十個不同的字彙來指稱「雪」這概念。對活在亞熱帶的我們來說,這大概很多餘;但對活在北極圈的他們來說,卻需要這樣的認知,去區分雪的深淺度和狀態,從而評估氣象、危機和找尋食物的機會。



活在亞馬遜雨林的皮拉哈族人,也選擇迴異於普遍文化圈的做法,放棄把肉眼所見歸納成不同的顏色,而是直接用類比描述,例如「像血一樣」和「未成熟的水果」。在千變萬化的叢林中,這樣的做法,大概可以讓他們更精準地分辨出機會與危險。


也就是說,語言並非多餘的文明建設,而是高度反映著其使用者的的社會環境現實與文化內涵,根本無法也不應在這兩者之間作出粗暴的切割。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本來對世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語言則是這種理解的延伸,硬要把對方的語言同化,硬要將合不來的兩個文化綁在一起,其實也綁不住,過沒多久,還是會因為事地人的差異,再度演化出不同的變異性,發展出方言,或回歸到舊日的語言。(推薦延伸閱讀:【烏克蘭的戰火】https://bit.ly/46KMHJ3


儘管人類千方萬計想讓一切歸於秩序,想馴服自然,想當神,但現實是,不可捉摸的無常變化,才是宇宙的常態,才是自然的法則。生命的個體性根本無法被約束。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

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百花齊放,和而不同

這才是真正美麗的世界


 

後記

恭喜你終於看完這篇超過2萬字的歷史遊記,也很衷心感謝你的支持。但其實我還有幾個值得推介的京都體驗,只是篇幅有限,難以一一盡錄,而且感受相對沒那麼深,所以就在這最後的段落輕輕帶過就好了。


西陣織


西陣織是京都的傳統織布技術,其基礎技術奠定於西元5-6世紀,由渡海來日的秦氏一族帶來,後來朝廷裡專職織品的官職「織部司」在西陣的一個地方製作皇族跟貴族用的織物,到了平安時代,這項工作轉由民間業者負責,而這裏也發展出了以絹織為主的生意,到了江戶時代一躍成為京都特產。


今天到京都,不妨到西陣織會館走走,裡面有賣當地的織品,款式非常多,而且非常漂亮,另外又可近距離觀賞駐場職人的手藝。有時間也可以到其北鄰的巷弄走走,那裡有非常多古老的京町家,至今仍有不少陶藝家、染色家和攝影師在這裡生活。




錢湯


「奈良時期,佛教傳入日本,寺廟設立了錢湯,以便僧侶在供奉佛祖前洗淨污垢。到了13世紀,平民百姓也能泡湯了,男女混浴並不罕見。1890年起,七歲以上的男女混浴被禁止,錢湯的繁榮則持續到二戰後。20世紀70年代,現代住宅普遍配備浴室,錢湯成為夕陽產業,如今,京都僅存159家。」(節錄自《走吧!京都深度旅遊》)


規劃行程時,就一直想來一趟日本卡通動畫常見的錢湯體驗。一開始以為會很尷尬,但後來發現,其實當人在一絲不掛下,當已經豁出去後,其實就已經沒有甚麼心神多介意這些有的沒的,好好享受眼前的就是了


我去的這家叫「梅湯」,是家挺有趣的錢湯。創業於明治年間的梅湯,跟其它眾多錢湯一樣,不敵時代洪流,曾經處於瀕臨倒店的邊緣。但2015年獲24歲的年輕人湊三次郎頂讓下來,經過多年來的用心經營,重新注入活力,讓其再上軌道。


今天的「梅湯」,既有著錢湯應有的平民感與古雅,卻又同時充滿活力,顧客不乏年輕人和外國旅客。充滿新奇點子的經營者曾試過將真正的櫻花裝飾整個浴池,讓客人邊泡澡邊賞櫻,又會不定期在休憩空間舉辦小型演唱會、電影觀賞會等。它更支持本地產業,在大廳販售形形色色的京野菜。泡湯的部份也很棒。冷熱交替著泡和三溫暖/桑拿固然是必不可缺的享受,但更棒的是它的「電氣風呂」,讓泡在其中的人有著輕微觸電的感覺,據說能就此讓肌肉得以放鬆。


雖然同樣是泡湯,但錢湯跟溫泉真的很不一樣,因為錢湯「泡」的不單單是「湯」,而是泡在日本人的歷史與文化中,絕對是一個了解日本文化的好地方。如果沒去過,很推薦大家試試看。


推薦延伸閱讀:https://matcha-jp.com/tw/6943


飯店推介


這趟旅程中一共住了三家飯店,其中一家是前面介紹過的比叡山延曆寺會館,另外兩家就分別是大阪的天滿橋站前飯店,和京都的 Sakura Cross Hotel。而當中我特別想介紹後者。



Sakura Cross Hotel 位於五条大橋的東面,位置算不錯,旁邊就有 JR 站,走路前往鴨川、四条通、花見小路和清水寺等地方也不遠。但最棒的一定是它的風景,整個京都南端盡在眼底,而且房間超大,床也超大,超級舒服


我算是一個挺認床的人,而比起床,其實我更認枕頭。很多時候我睡飯店都睡不好(奇怪的是,睡青旅反而睡得不錯),然而,Sakura Cross 是少數我覺得非常好睡的飯店,基本上可以一覺睡天光不是問題。





但它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櫃台,必須自助 Check-in,而且房間沒鑰匙只用密碼鎖,安全性相對差一點(至少感覺起來,但當然實際上也沒發生甚麼事),這方面有點像 Airbnb,所以如果是比較傳統的旅客,或許就沒辦法接受了。





不過始終時間有限,其實還有非常多還沒體驗到的,也順便在此記錄一下:

  • 在料亭邊吃懷石料理,邊看藝妓表演

  • 保津川漂流

  • 登船崗山俯瞰京都市

  • 在京町家住一個晚上

  • 在京都騎腳踏車

  • 拜訪金閣寺銀閣寺

  • 更多戰國日本朝勝

  • 超級多還沒吃到的

    • 芋棒:把海老芋(原產於宮崎縣的一種蕃薯)跟棒鱈(把鱈魚曬乾的魚乾)一起久燉而成的料理,是京都傳統名菜,主要在八坂神社旁的円山公園販售

    • 鱧魚料理:是適合各種烹調方式的萬能食材。而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即使運到離海很遠的京都,還是能保持鮮度,所以京都人從以前開始一到夏天就會吃鱧魚

    • 河豚

    • 壽喜燒

    • 和牛

    • 鯡魚蕎麥麵

    • 白味噌

    • 蒸壽司

    • 更多更多的御番菜

    • 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學好日文,邊吃邊跟店家和其它顧客們深入交流


最後,我跟 Noelle 還錄了一集訪談,當中分享了這趟旅程中的一些有趣事(除了大阪環球影城那段,其餘的應該都沒有在這文章中提到),也分享了我們如何在旅程中能夠分頭行動,做到各自各精彩?出現矛盾時又如何應對?


如果你也很喜歡去旅行,但總覺得跟其它人一同出遊很麻煩,意見想法總是無法一致,要不委屈自己成全他人,要不吵架收場,那真的很推薦你來聽聽這集的內容,我個人非常喜歡。連結如下:


🎧 YouTube (最推薦): https://youtu.be/QTe0Qsx3A8k

🎧 Apple Podcast: https://bit.ly/3RfRuM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uMxOJc


 

更多的【不預期遊台灣】小旅行: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travel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