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職場微特質 - 耐操抗壓】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一詞對一眾職人來說大概不會陌生。在這個以職能作為員工評核的世代,學懂耐操抗壓,彷彿是要在職場爬升的必修一課。


然而,「壓力管理」本質就是一個悖論(Paradox)。壓力的存在是為了要讓我們在面對眼前難關時,能夠聚焦,並產生出動力作出穿越,亦即是所謂的 Fight or Flight (戰鬥或逃跑)反應。因此,當我們要管理壓力,代表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製造了一個新的難關給自己處理。換句話說,「壓力管理」自身已經是一股壓力。


這就像我常說的,若你告訴自己「放下」,你就至少還有「放下」這個想法還未放下;若你想著活在「當下」,你已經活在上一秒,因為你已經不在「當下」了。


除了「壓力管理」,當然還有「情緒管理」和「時間管理」等等眾多的職場補強項目。說穿了,潛台詞就是說「你還不夠好」。


在傳統職場觀念中,我們天生就像一張沒有太大用途的草稿紙,上面滿佈著眾多缺點。而我們必須透過在後天職涯中不斷補強,把這些缺點一一劃去,同時把一個又一個的職能學飽學滿。


當我初進職場的時候,當然也覺得不以為然,不斷鞭策自己把這些職能項目好好補強,卻發現當你越爬升,別人對你的要求就變得越高,你根本永遠無法滿足他人對你的期望。職涯就像是一個向著那完美境界攀爬的無盡旅程,你只能永無休止的一直爬、一直爬。爬著爬著,其實我們大概已經忘記了當初為甚麼要攀爬。


到了後來,在Nielsen尼爾森工作時,我就一再跟我的團隊強調,我們並沒有缺點(需要補強的地方),只有亮點和盲點。把弱點補強頂多只能夠讓你成為老闆心目中合格的員工,但把亮點發揮至極點,卻能夠讓你成為職場上獨一無二、炙手可熱的非凡人才。


顧名思義,亮點就是我們天生能夠發揮的天賦才華。既然天生就會,就應該好好盡情發揮至極點,這就是行銷概念中的 Simplify、Amplify & Repeat(把銷售點簡化、強化、深化)。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自己的盲點。盲點並不等同於缺點或弱點。後者需要被解決、被處理,而前著則只需要小心注意就好。這就像行車盲點,我們只需要在轉線的時候多加小心,回頭一瞄,卻無需過份聚焦於這盲點,為此而大費周章改裝車輛。


「壓力管理」就是如此的一個課題。壓力根本不須,也無法被管理。我們只需要認知和接受,然後學懂與它共處。


Human Design 人類圖對壓力這部份就有很具啟發性的見解。


簡單來說,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擁有穩定的處理壓力模式,而另一種則沒有。這並不代表後者無法處理壓力,更非代表抗逆能力的好壞,而是單純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因應着他們面對壓力的不同反應,他們也因此各自有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壓力的課題,就此而已。


在Human Design 人類圖的術語中,我們通常稱後者為「根部中心沒有定義」。壓力一時能夠讓他們表現超乎異常,一時卻又讓他們焦頭爛額,因此他們很容易成為舞台上的神經刀。曾在一場NBA球賽中砍下81分的球星Kobe Bryant,和以freestyle rap battle(即興饒舌大戰)知名的MC JIN歐陽靖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而,擁有這樣設計的人,較不適宜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生活或工作。也正因如此,如何正確地面對壓力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課題。


為了逃避壓力,盡快把壓力源處理好,或把事情拖到最後,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處理,都不是他們最好的應對方法。他們要做的,是把控制權交回身體。如果在設計中有5-15通道的話,只要好好按照自己習慣與節奏,他們就能夠以一個舒服的韻律去完成事情,而不需受到壓力的摧殘。如果意志力中心有定義的話,那衝一回休息一會,不用一次過完成事情,可能是他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只要相信身體,他就能夠為你指引出正確的處理方案。


另一邊廂,擁有穩定處理壓力模式的人,在Human Design 人類圖的術語中,被稱作「有定義根部中心」。他們的確可以比較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保持表現,甚至穩定地超水平演出。換句話說,壓力很多時候反而成為他們的表現催化劑。但這並非說他們沒有在壓力上要學習的人生課題。


每個人的設計中的每個特質,皆是一把雙面刄,懂得運用就能夠讓你發光發亮,誤用的話卻隨時成為你的盲點。


我自己就是這個類別的人。小時候我就經常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一直不處理,重點是因為覺得反正死線還沒到,硬要提前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最終時間運用CP值很低,單純浪費時間,卻沒能帶來太大的進度。


然而人生經歷讓我學懂了一個道理。當事情真的如我所安排,發生的剛剛好,那股衝死線的壓力推動力,的確可以讓我更有效率完成事情。但是生命往往不似預期。即使時間計算得剛剛好,但往往總有那麼一件不預期的事情發生,亂了我的陣腳。本來剛剛好的壓力推動力,竟突然變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我壓力瞬間崩潰。再者,在短短一個晚上通宵衝完一份報告書,容易把自己的眼光過份收窄在某單一視野上,無法看見一個完整的宏觀。即使做好了,質素也未必理想。


後來在我活出自己的道路上,我的身體自然地會引領我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我開始發現到,原來之前一直對事情拖拖拉拉,不願開始,純粹是因為那些事情根本不是我真心想做的。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薦骨回應,沒有身體的喜悅,單純是頭腦覺得必須做的事情。


現在,當我遇到身體很有回應的事情,我已經學習到一個可以好好駕馭壓力作為動力,而不被它吞噬掉的方法。既然壓力中心的動能,需要一個目標性的推動指引,那我給它安排一個不就好了嗎?


無論是之前在Nielsen尼爾森製作客戶簡報,還是今天準備職場引導個案,甚至是日常寫FB文章,我都會為自己安排一個比真正死線更早的另一條死線。在第一條死線,我並不會追求完美的成品,只要求自己把構想盡量表達出來。然後把這我會這半製成品擱在一旁,等到最後死線前,我才會拿出來重新審視,一方面可以補充自己想法上的改變,另一方面用一個較批判性的眼光作出修改。


但這個做法,有一個重點需要緊記,就是你必須讓你的身體真實相信這條死線的必要性。以我自己為例子,我的壓力源是在28-38和3-60通道。換句話說,我必須為這死線賦予真實的意義,同時我真的看見這做法能夠讓我的出品更有質素。相反,如果我只是胡亂給一個隨便可以推倒的死線,我的身體根本不會動起來,而我的行為當然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你又屬於哪一類型呢?有興趣的話,不妨在生活和工作中好好察覺一下,自己如何與你的壓力共處。 圖片來源:memefactory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


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以下連結,了解【職場引導服務】詳情。 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