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甚麼是投射者的邀請】



Human Design 人類圖把所有人,因應能量場的差異劃分成四大類型,而每個類型皆有各自的決策策略。生產者的「等待回應」之前已經談過不少,這次來聊聊投射者的「等待邀請」。


關於投射者的策略,英文原文基本上有兩個版本,分別是wait for the invitation 和 wait to be invited。前者可被直翻為「等待邀請」,而後者則為「等待被邀請」。外國的教材一般以前者居多(國外的人類圖初階課程「Living your design」英文原文手冊就是用前者),而華文圈的翻譯素材則一般以後者居多。


這兩組句子看起來很相似,但彼此之間其實存在著微小但卻極其重要的差別。


「Wait to be Invited 等待被邀請」放了更多的焦點在「被」一字上,代表著必須由另一個人作出主動,去「邀請」投射者。這於是衍生出,這「邀請」必須越正式越好:被另一半「邀請」結婚、被新老闆「邀請」到新工作上、被朋友「邀請」幫忙。缺少「另一個人」的存在,「被邀請」就無法成立。


積極點來看,投射者能夠做的,就是享受自己的時光,然後等待這個人的出現。但消極點來說,投射者彷彿做甚麼都沒差,只能夠被動地等待別人來作主動。但真的這樣絕對嗎?投射者這樣過活真的反而不會苦澀嗎?


當然,我不否認說,這樣的邀請或許真的是最好、最理想、最完美的邀請,就像聽見明亮的一聲「嗯哼」,是最完美的生產者薦骨回應。但這樣的「被邀請」在生活中不常出現,也因此讓不少投射疑惑說,那是不是吃飯或跟別人說話,也要「被人邀請」才可以?


然而,「Wait for the Invitation 等待邀請」卻有著不一樣的層次。沒有了「被」,invitation的意思就可以變得更廣闊、更抽象。Invitation這字除了邀請外,還有開放和歡迎的意味。若以能量而言,空間也可以是對的邀請。


前一陣子剛好替一個投射者朋友做職場引導服務,在談到「等待邀請」的過程中,剛好談到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當我們去光顧一家餐廳時,我們會等待老闆邀請自己,然後才進去店內嗎?大概不會吧。我們大概都會直接走到門口,然後看一下菜單合不合口味,再考慮看看要不要進去。


但為甚麼我們會這麼直接走到門口,肯定這餐廳可以進去呢?就是因為對方打開大門做生意。


對。打開大門做生意,本身就是一種邀請,表示對所有有興趣來吃飯的人保持開放。這跟投射者的等待邀請很像。雖然官方的說法是,邀請越正式越好,但我認為只要你能夠確定對方是對你開放的,那你至少可以走近看看,深入探索一下進一步靠近的可能性。


當你走近門口,這將引發後面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你更確定在這裡吃飯是否正確:菜單是否適合、同行者的反應、老闆有沒有出來作出邀請「今天的食材很新鮮,你們要來試試看嗎?」


你最終的決定將由這一系列的互動行為所編織出來。而過程中的重點只有一個:好好珍惜自己的付出。飯只可以吃一頓,就正如投射者的能力要謹慎使用,無法貪心。


當然以上的說法並非正統官方論述,但如果你是一位投射者,而你因為等待邀請反而覺得處處受限,比起成功更是感到苦澀、無力和沉悶,不妨試試打開一下「邀請」的尺度,去感受一下我推薦的做法,會不會更適合自己。


我不敢說一定有效,但我始終相信,在學習人類圖的路上,實驗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任何官方說法你非信不可,唯有值得相信的,只有你自己本身。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


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以下連結,了解【職場引導服務】詳情。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