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預期遊台灣|奇幻桃花源】

作家相片: Kevin YeungKevin Yeung


話說前一陣子,我參加了一個位於苗栗山中、歷時五天五夜的盛大國際聲音慶典:「第二屆世界口簧琴音樂節」。

 

自從大學時期在 New Orleans 參加過當地年度盛事 Jazz Fest(紐奧良爵士與傳承音樂節)後,我幾乎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大型音樂活動,無論是香港的「Clockenflap」,還是台灣的「台灣祭」或「大港開唱」,我都一概沒回應要去。而這次會參加,純粹是因為友人「駱駝婦人」的熱情推薦。

 

到處跑市集販賣突尼西亞料理與世界各地手工製品的「駱駝婦人」,總愛跟我推薦各地的好玩活動與美食。今年年初,她就邀請我參加了超棒的「SaffaFest 南非文化祭」,讓我吃到了居台南非人燉煮的家鄉美食 Potjiekos,至今難忘。所以當她跟我說,「口簧琴音樂節」是她參加過最棒的活動,並極力推薦我一定要去時,我毫不猶豫就馬上答應了。


但老實說,當初聽到「口簧琴」時,我的腦袋裡滿是問號。首先,我從未聽過這樂器,還誤以為跟兒時玩過的口琴是相同的東西。再加上活動地點在苗栗三義深山中的「不遠露營度假山莊」,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一場充滿鄉村音樂、民謠風格、節奏緩慢的老派活動。


(後來才知道,原來口簧琴是一種既歷史悠久,卻又跟 Handpan 和 Didgeridoo 一樣同屬 New-Age 音樂的樂器,風格極具特色!回台北後我每天都拿著在玩!)

 

整個活動為期五天五夜,但參加者可以自由選擇參加的天數。由於我對「口簧琴」毫無概念,興致不算太大,最初只打算隨意逛逛、走馬看花,當天來回就好。然而,當我瀏覽完活動官網上的工作坊簡介後(其中許多與口簧琴無關),竟然對幾乎每個課程都很感興趣。結果,我一口氣報名了接近十個工作坊。由於課程分散在不同日子,我乾脆訂了官方住宿(背包客帳篷),徹底玩個五天五夜。

 

於是,這趟不預期之旅就此展開。


奇幻是現實的天馬行空

 


主辦方把這場活動命名為「桃花源.上古世祭」,意在邀請參加者一同登出現實,穿越時空,走進這個「以聲共振」的異世界,徹底沉浸在這充滿奇幻的國度中。

 

在這一連五天的音樂節中,白天有著各式各樣的工作坊,供參加者自行額外付費報名參加。課程主題非常多元有趣,導師的背景更是強大到令人驚艷。像我就參加了以下這些:

  • 蒙古呼麥(模擬大自然的古老喉音唱法)

  • 蒙古傳統舞蹈(模仿鷹、騎馬、火焰和風等重要的大自然力量)

  • 伊朗傳統樂器擊鼓 Daf(常見於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宗教儀式 Sama)

  • 實境角色扮演的藝術(透過切換角色,調整心態,換位思考,體驗不同人生)

  • 聲音跟身體的關係(從喉嚨、鼻子、喉音、假聲帶等不同部位去找到共振的可能)

  • 放鬆脊椎的運動(從鬆到正,回歸自然,讓身體自主康復)

  • 藥輪之舞(一趟起死回生的重生之旅)

  • 小雪流。動茶席(從品茶中,引領身體自由的靈感)

 

(應該不難發現,這些工作坊幾乎全跟口簧琴無關,因為報名時我真的對「口簧琴」毫無概念,所以對相關的工作坊完全沒回應;感興趣可以看看,真的超精彩:https://www.jawharpfestivaltw.com/workshop

 


而到了晚上,則有盛大的巡遊和超精彩的舞台表演。來自法國布列塔尼、日本北海道愛奴、蒙古、匈牙利、瑞士、柬埔寨,以及台灣的阿美族、賽德克族等地的音樂家,輪番使出他們各自的看家本領,展現他們的音樂才華,每一場演出都令人目不轉睛。





然而,整場活動中,真正迷人的部分不僅僅是表演和工作坊,而是周邊自然發生的一切互動。在這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中,處處都是驚喜:

  • 互不認識的人因為音樂而連結,找個角落,隨興一起即興演奏(Jam);而像我這樣不懂音樂的,則可以頓足一旁,細味欣賞,隨著節拍搖擺

  • 各種特色攤位:從手工藝、自然療法到美食應有盡有,甚至還設有「黑市」,讓參加者以技能或物品換取別人的專長

  • 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在草地上做瑜伽或靜心冥想;夜闌人靜時,又可以跟很久不見卻剛好在此巧遇上的朋友,坐在星空下促膝長談至三更半夜

  • 場內還精心設計了很多 NPC 互動元素,透過與 NPC 對話,可以觸發任務,獲得驚喜(就連導賞也被設計成一場主題性的沉浸性活動,讓參加者一秒融入這異世界氛圍中)

 

整場活動有很嗨的時候,大家隨著電音盡情搖擺,但也有靜心學習的時候,更有充滿平和、與自我和解的時候,而這一切全發生在這片脫塵自樂的「桃花源」中。(甚至當台北隊在24號晚上雙殺拿下世界冠軍的那個當下,全場竟無人呼喊,因為大家都徹底沉醉在這異世界當中,沒有半分抽離)



聲歌化境,天人共舞

 

這趟旅程對我而言,無異於一場內在的重生。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不擅歌舞、音樂與藝術的人。我總是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也時常被世俗的對錯標準束縛,擔心自己的動作不夠標準,歌聲不夠悅耳,害怕自己顯得怪異。即便過去幾年,我已經逐漸學會活出自我,但一旦涉及這些領域,我依然異常緊繃,渾身不自在。

 

然而,在這片桃花源中,含蓄反而成為突兀的存在。五天的時間裡,我每時每刻都沉浸在大量音樂與歌舞之中,被自由奔放的人們環繞著。正如 Mary Ann 常說的那樣,薦骨的動能如同調音叉,當一個薦骨運作正常時,便能激發能量場中其他薦骨的共振,逐一重新啟動,最終形成一種和諧而強大的集體震頻。而在這震頻中,我漸漸找回了內在的自由,不再介意他人如何評價我的歌聲與舞姿(更何況根本沒人有閒情逸致去評價你)。在那當下,他人的目光變得毫不重要,我只想隨著音樂與周圍的能量共振,盡情釋放自己

 

透過「蒙古呼麥」的 Davaa 與「聲音跟身體的關係」的鄭一凡,我探索了自我聲音的潛力;「放鬆脊椎的運動」的 Ty,教會我身體與宇宙的螺旋運動型態,讓我明白到如何跟身體連動;「藥輪之舞」的 Jumi,讓我在她的音樂中自由奔放地舞動起來;而「Single Circle」的 Rüdiger,則讓我體會到歌唱的自由、純粹與喜悅。


 

這整個過程讓我彷彿終於領悟到歌舞的本質。

 

無論是呼麥(喉音)、泛音、口簧琴、Handpan(手碟)、Didgeridoo(迪吉里杜管) 還是單純的頌唱,其實都是跟大自然溝通的一種方式。就如蒙古音樂人 Daava 和 Batnyam 所說,在他們的文化中,音樂被視為與所信仰的藍天溝通的重要橋梁。

 

也就是說,音樂的誕生源於對大自然的一份感動、啟發或表達的渴望。藉由音樂的分享,我們希望將這份感動傳遞給他人。而當這份感動觸及聽者心靈,但聽者卻偏偏無法透過語言有效表達這份感動時,便會轉化成動能,透過舞蹈展現出來(這正正是一種薦骨的自然回應)。

 

有趣的是,每個人被觸動的點與反應各有不同。因此,即使聽著相同的音樂,每個人的舞蹈也應該有所不同。任何能夠將內在感受外顯的舞蹈,對自己而言,就是最好的舞蹈。



透過音樂,我們與天地宇宙(泛靈)連結;透過舞蹈,我們與身體連結;而透過感受(心),我們與此刻連結。當這三者合而為一,便形成了身心靈的和諧狀態。

 

身心靈,三為一體。缺乏任何一個,皆會失去平衡:

  • 人若無靈:如同掉了風帆的船,失去了方向,無法感應天地的呼喚,只能在迷茫中漂流。

  • 人若無身:猶如無帆的風,雖有無窮之力,卻無實體承載,終將散於無形,迷失於虛空。

  • 人若無心:則如船中無人,縱有風帆與天地之力,卻無法將其連結轉化,乘風破浪,走出前行的路徑。

 

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其實是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困境。例如,有些人為追求物質的成功而過度透支身體,內心卻無法體會真正的快樂;也有人沉浸於心靈追求,卻忽略了對現實責任的承擔。平衡的核心在於找到三者間的動態協調,既能實現目標,又能感受到內心的滿足,並在身體層面持續健康地支持這一切。

 


當我們的身心靈能夠真正合一時,便能感受到一種流動的自在——與天地連結,與內在對話,同時也能腳踏實地地過好每一天。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狀態,而是一個需要持續調整的過程。正如這次音樂節所帶給我的啟發:透過聲音與舞蹈,學會感知自己的內在頻率,重新找回那份和諧的平衡。


過去幾年的修行,讓我在「心」與「靈」的層面皆獲得了不少提升,但直到今年,我才真正開始學習與「身體」建立連結,嘗試多傾聽身體的需要,讓它不僅僅是載具,而是這趟生命旅程中的最佳夥伴。


或許正因如此,這五天裡見到的每個全心投入的靈魂都讓我特別感動。不論是表演者、主辦方、志工、還是擺攤者(不得不說,食物真的超級好吃,我第一次覺得純素可以這麼好吃,而且真的每一攤都煮得極其用心,食物中彷彿蘊含著滿滿的能量),甚至包括所有的參加者,每個人都全然地投入並享受在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之中。他們不僅用心投入,也深深地與自己的身體連結,將內心的感受透過行動展現出來,每一刻都展現出生命的真實與活力。

 


或許,一趟旅程中真正帶來快樂與充實的,從來都不是甚麼良辰美景,而是那份與他人心靈相通時的觸動。

 

在這片「桃花源」中,充滿著奇妙的因緣,我既認識了新朋友,又巧遇舊友。這種彷彿生活在同一條小村子裡,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彼此互動、交流的感覺,正是 Valley 人(人類圖四箭頭 C5 環境)最渴望的體驗,也是我最熱愛的旅遊形式。

 

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是人。

 

而我說,最美的風景,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無法言喻的共鳴與震頻。當每個個體都能保持真實的自我,卻同時又能在這片流動中彼此共振、相互連結,這才是生命中最動人、最美麗的瞬間。


 
精彩演出片段

我超愛的蒙古音樂人 Daava 和舞者 Batnyam。呼麥(喉音唱法)、口簧琴、笛子、馬頭琴、跳舞樣樣精通。還有最酷的是,他們的翻譯剛好是我的朋友,所以有緣跟他們在晚上一起喝酒聊天。



法國布列塔尼吟遊詩人 Amaury Le Barde 和音樂修行僧 Steev Kindwald



讓全場嗨爆的香港音樂人阿初和 Miles vs 由瑞士音樂人 Rüdiger 帶來、非常療癒的 Singing Circle



以下還有很多



 

更多的【不預期遊台灣】小旅行: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travel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歡迎留意我的 FB專頁。也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職場引導服務】詳情。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詳情。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