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進未知的未知】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有一句名言(至少根據柏拉圖的說法):「One thing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This is the source of my wisdom.(我認知到自己一無所知,這就是我的智慧根源。)」


到了2002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部長的唐納.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在一次記者會中,分享了一個相似但我個人更喜歡的說法。他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為三個領域:「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和「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


大多數人會以此去反思我們對知識的態度,藉此述說我們認識的世界實在太少,已知的只是滄海一粟,所以必須保持謙卑的心態,把目光放在那廣闊無垠的「未知的未知」領域上,去探索那多如繁星的無盡可能。


若以15世紀、大航海時代前夕的歐洲人來作比喻的話,歐洲本土就是「已知的已知」,前往印度和東亞的新航線就是「已知的未知」(知道存在並相信只要願意一定可以找到),而根本連其存在都不知道的美洲就是「未知的未知」。最終,也就是當這「未知的未知」變成「已知的已知」後,世界才獲得了驚天動地的改變。


但我認為,可以分成這三個領域的,並非只有知識,還有我們的人生體驗。能夠讓我們在生命中獲得最多成長與最大滿足感的,也往往同樣是那些「未知的未知」的體驗。


以旅行體驗為例,「已知的已知」就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事情、遊玩過的景點,舊地重遊當然可以,但大概難以有所震撼。


「已知的未知」則像我們還未去過,但已經看過照片或推介了,所以大約也知道會看見或體驗到甚麼。而「未知的未知」則是連造夢都沒想過的事情。因為未知,所以根本無法計劃。但當有天碰巧遇上了,往往會成為我們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的事。


至於「未知的已知(Unknown knowns)」,很多人說並不存在,有著邏輯謬誤,但我個人還是覺得有存在的可能。「未知的已知」大概就是沒覺察的生活,經歷過卻沒有感受過它的存在,又或者是我們潛意識的部份,經歷過、感受過但只是沒有意識到原來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部份而已。


以這樣的視角去回看過往的人生,我才發現雖然我一直很渴望在生命中遇上驚喜,卻原來只是不斷在「已知的未知」中尋找:未去過的地方筆記下來,安排改天走走,有人說過好吃的食店也筆記下來,找天吃吃看。


為了可以準確地把這「已知的未知」轉化成為「已知的已知」,我更會小心地作出完美的規劃,務求用盡一切方法完成使命,不要讓這機會從我手中溜走。


這樣做,過程中當然還是會獲得驚喜,但這些驚喜大概都只屬意料之內,無論當中遇上什麼,都難以有那種被生命所感動的驚喜,只會覺得「我已經做了這樣的安排,有這樣的結果也只是還好而已,有甚麼好意外的?」相反,做了這麼多,結果卻還不如理想的話,更反而會陷入極大的失望。


所以,若要獲得驚喜,就不應聚焦在「已知的未知」上,而改從「未知的未知」下手。但既然是「未知」,我們又該如何下手呢?


要走進「未知的未知」,根據已知的慣性當然不行。相同的行為只會讓你走在相同的路上。更好的方法是,要不嘗試刻意走沒走過的路,要不嘗試在生命中留白,讓其有變化的空間。

唯有放下對某個結果或特定模式的期待,好好投入在每件事中,把自己的心態和眼光化整為零,願意留意每一個可以觸動你的細節,那我們自然會在那片留白中看見「未知的未知」,並從中獲得意料之外的驚喜。


而我認為這就是Human Design人類圖中關於等待的智慧。就像我經常提到,等待並非被動的坐着等待,而是一個接納的心態,即不主動去把某個特定人事物以特定的方法拉過來,而是準備好一個積極回應的心態(投射者積極地讓自己發光發亮,但不強求是否會被人看見和邀請;顯示者積極地等待那個對的發力時機點,但不強求他人是否配合)。


正正因為意外下錯了車,才會去到根本不認識的地方,看見根本沒有預期過的風景。如果把一切都困死在自己的認知中,只憑自己所知(就算是「已知的未知」)作出決定,那我們永遠都無法走出這框框。


人是習慣性的生物,沒有必要根本不想改變,但卻同時是適應力很強的生物,只要遇上難題,自然會讓我們衍生出走出困境的動能。也正正因為難題出現了,亦即代表我們必須作出新的選擇,那既然我們看見的風景一定會不一樣,也代表我們就有機會闖進「未知的未知」,並從中獲得驚喜與成長。


很大程度上,這也反映着定義與開放之間的關係。我們以有定義的部份(已知的已知)作為根基,去探索開放的部份(未知的未知)。這兩者缺一不可,一切重點在於平衡。

若我們過於偏重定義的部份,卻沒有要讓開放的部份體驗,那我們最終便會十年如一日;但相反若我們只顧尋找「未知的未知」,而忽略了我們本身的特質,這樣又會很容易被不安感與懷疑所淹沒(在「未知的未知」路上很正常),最終因為衝得太快而失去平衡。


至於何謂對的平衡,當然沒有絕對的答案,所以最終還是回到那一句想說的話,好好聆聽自己身體給你的訊息(滿足、挫敗、甜蜜、苦澀、平和、憤怒、驚喜、失望),再透過不斷的反覆實驗,屬於你的答案自然會在對的時機出現。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也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實用人類圖工作坊】或【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職場引導服務】詳情。

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