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以來,我的生活就一直都充滿慣性。每天穿著很類近的衣服,髮型更是十年不變,很喜歡為自己編時間表,希望一切都很有規律。一方面,這種穩定性的確能讓我的頭腦感到很安心,但在另一邊廂,我卻總是感到身體深處有股納悶,很想嘗試擺脫這種規律,探索不一樣。
然而,有趣的是,當我有天真的擺脫了規律,開始一個新的嘗試,我卻總能夠迅速地,重新找到一個自己最擅長的應對方式,然後在不自覺間,又跑回到規律當中,一直重複著,直到有天,忽然再次感到納悶起來,要不強逼自己匆匆了事,要不覺得沉悶,乾脆半途而廢。
最近讓我最深刻的一個事例,就是打【最後生還者2】(Last of Us 2)這電動遊戲。遊戲故事設定在末日之後的美國。2013年發生了一次改變世界的大災難,突變的蟲草菌(Cordyceps)將其人類宿主變成攻擊性強且吃人的怪物,而人類世界也因此變成了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撕殺。遊戲主角需要在這充滿絕望的世界中,孤獨地展開一段復仇之旅。
由於資源有限,所以我傾向用潛行刺殺的玩法。最初這種玩法是充滿刺激性的,因為每次潛行,你皆需要細心觀察敵人的位置,以及環境的變化。然而,日子久了,當我開始掌握到通關的技巧與規律時,遊戲就變成重覆性的條件反射,變得行禮如儀起來。
打電動本來是為了尋求刺激和喜悅,但到了後來,竟可笑的變成了如上班處理文件工作般沉悶單調。精彩的故事當然還是讓我有所期待,但我開始感受到,與其說我很渴望在這世界中探索冒險,我更想快一點完成這遊戲。
我對以上發生的本來一直都不以為然,直至有天我在YouTube 上看到一條影片。有一個玩家,他拍下了一系列影片,探索了各式各樣的擊殺敵人方法,包括在埋身肉搏中搶奪對方武器、把人類敵人推到怪物身上讓他們互相殘殺。另一名玩家則細心研究遊戲場景的細緻度,拍下了血流在不同素材上的不同效果,主角開槍時肌肉的震動,或敵人看見同伴被殺後的各種反應。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我不但從沒有嘗試過這些玩法,感覺浪費了這遊戲,更懊惱的是,我竟然連想都沒有想過要跳出框框,體驗不一樣。每天跟個案說要「好好活出自己可能性」的我,自己竟然反而沒能做到。
見微知著。從最小的生活細節中,偏偏最容易看見自己的盲點。
在我的Human Design 人類圖設計中,我是一個個體性很強的人,然而,卻同時有著很多理解迴路的閘門。換句話說,我在跟其它人接觸時,會容易不自覺地想找到規律性,渴望找到唯一而完美的公式。當回到自己一個的時候,卻因為失落於規律的消失,於是強逼自己必須活得更有規律,並以為自己必須這樣過生活。
如果在你的Human Design人類圖設計中,有不少的理解迴路閘門,特別是63、4、17或62號閘門,你也可以覺察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傾向。
Human Design 人類圖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如果是你的生命課題,就必定不會單獨呈現。以我為例,這種個體性跟邏輯性的矛盾,就受到我的2/4人生角色,和保守家庭的成長背景所加持,把我形塑成一個既追求穩定,又同時渴望擺脫穩定的矛盾個性。
在活出自己的旅程中,我越來越感受到內心的拉扯。身體中的那股個體性開始逐步浮現。我才驚覺,原來以前我一直都是用頭腦在過生活,而忽略了我身體的本能。原來我一直強逼自己按照頭腦中的「完美方案」進行,但明明身體卻渴望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這正好解釋了,為甚麼每當我走進任何事情過了一段時間,總會覺得悶和氣餒,逐漸便會想放棄,最終唯有會拖著身體去完成它。在工作與生活中總是這樣,就連打電動這種理應是愉快的活動也是這樣。
經過這次打電動的啟發,我覺悟到,原來完美的答案和公式根本不存在。因為無論環境還是我們自己,每刻都在變動。當你在想「當下」的那刻,「當下」已經成為過去。換句話說,上一刻的完美答案,到了下一刻已經不再適用。固執的信奉着上一刻的完美答案,只會變成一成不變,最後失去生命力和競爭力。
理解迴路的確擁有追求穩定模式的特質,但你最終會發現,沒有任何公式能夠完全包容所有可能性,永遠都存有例外。而這些例外就是開拓另一次探索的可能。科學精神,其實不單是關於「可驗證性」,更是「可否定性」。換句話說,推翻前人的公式,本來就是科學一直在做的事情。
說了這麼久,並不代表我打算就此顛覆自己的生活習慣與造型。因為無論是這個渴望「每天過得不一樣」的我,還是那個追求規律性的我,也同樣是真實的我。我要做的並非強逼自己改變,而是知道自己從來都可以改變,之後,就好好讓身體在每個做決定的當下,為我從新選擇。這才是Human Design 人類圖中真正的智慧,帶給我們最大的禮物。
在快到35歲才發現,會否太遲?我覺得一點也不遲。我的人生才剛剛真正開始!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