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等待就是為了打開生命缺口】



「等待」是個有趣的事情。我們每天生活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等待」,卻又同時偏偏很討厭「等待」。「等待」彷彿是我們生命中那「無可避免的痛苦」、那「無法拔掉的刺」。


那到底「等待」的本質是甚麼?為甚麼人類圖要「與世界為敵」,要如此強調等待呢?為甚麼我們要等待?等待可以讓我們得到甚麼?不等待就一定會為我們帶來惡果嗎?


要能夠回答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認清在人類圖的學理中,「等待」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對大多數認識人類圖的人來說,「等待」的重要性或許建基於,對「等待」是「內在權威與策略」的核心部份的這認定。然而,就像我曾經寫過的,我不認為「等待」是內在權威與策略的真正主體。主體始終是回應、邀請與告知。


嚴格來說,在原文官方一階課本中,生產者的策略只是簡短的「To Respond」(作出回應),而根本沒有「等待」二字(雖然在後面的文字中有提到等待的重要性,但並非策略本身,這情況跟顯示者的策略「Inform 告知」相同)。


至於,投射者的策略「Wait for the Invitation」(等待邀請,而不是「等待被邀請」),確實有「等待」二字在其中,但在此「邀請」才是主角,而「等待」只是一個補充性動詞而已。換句話說,投射者真正要做的也並非等待,而是看見對的邀請,只是建議說在對的邀請出現前先不用急,耐心等它出現就好。所以在四大類型中,大概唯一真的需要「漫無目的」地等待的,就只有反映者的「等待29.5天」了。


延伸閱讀:

【甚麼是投射者的邀請】傳送門

【關於等待回應的迷思】傳送門


但這絕非說「等待」不重要。剛好相反,我反而認為「等待」才是成功運用「內在權威與策略」的重要基礎,是一個底層心理的調整,是一個比起回應、看對邀請、告知更困難,但透過後者卻能夠逐步加強的內功修行歷練。若缺乏這樣的內功,我們的內在權威與策略只會徒具形式。


然而,需要事先說明清楚的是,人類圖中常提到的這「等待」,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等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說要「等待」,往往代表我們帶著「期待」的心情去看眼前這人事物(試想想看:「等車」、「等一杯咖啡」、「等他回覆」、「等你說愛我」)。而若我們期待某個人事物在某個時間地點以某個特定形式出現,那就自然會同時衍生出「急躁」與「失落」的感受。換句話說,正正是「等待」這帶有預期的行為,把我們拖進負面情緒的無限輪迴中。


而人類圖中的「等待」並非這樣的行為準則,而更像一種內在修行,一種留白的生命態度。

隨着工業革命的出現,我們大多數人不再受苦於缺乏營養與糧食,更反而受苦於吸收過多或營養失衡,肥胖與三高等問題取代了歷史上的營養不足;而同樣地,隨着近二三十年的資訊革命,我們大多數人不再受苦於資訊與教育不足,更反而受苦於資訊過多,刺激過多,讓我們失去焦點,老是在瞎忙。


我們的頭腦與身體幾乎沒有一分一秒閒得下來,各式各樣的刺激接踵而來。曾經聽過一個說法,現代人一天需要接收與處理的資訊量,高達 3.6 萬 GB,恐怕已遠遠超過古代人一輩子所能接觸的。


我們大多數人已經難以像古人那樣,可以坐在樹下或船上一整個晚上,遙望著星空發呆,然後在過程中獲得生命中重要的靈感與啟發。也正因如此,我們往往才會在上廁所或洗澡時靈感特別多,因為在那個時候外界的刺激相對較少,我們才有那個可以思考或反芻感受的留白空間。(雖然也越來越難,因為很多人會邊上廁所邊滑手機,甚至在浴室安裝影音器材,企圖不浪費任何一分一秒。)


任由資訊填滿我們的生命,就如同放任自己在一條湍急的河流中任意漂流一樣,在被沖往下游的過程中,不但失去控制,更被亂石撞至頭破血流。


要能夠重新拿回生命的控制權,我們就必先懂得喊停。

內在權威無疑是一個可靠而實用的方法,去協助我們區別出甚麼是我們真心想做的事。然而,若我們還沒有學習到「等待」的智慧,若我們急著下每個決定,衝著每個決定去,害怕錯過每個機會,那即使我們有聽從內在權威去下每個決定,大概還是會對生命的一切感到糾結,因為我們會對於邀請還未出現心急如焚,對身體此刻沒有回應而感到著急,對身體有了回應卻還未有行動感到懷疑,對告知被忽略或拒絕感到無奈。因為我們太想自己期待的事情趕快出現。


而等待的修為,就是容許自己生命中出現留白,容許自己這回先蓋牌不下注,因為生命沒有甚麼錯過不錯過的,唯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我最想做甚麼。


不知道是否個體人的關係,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忽然會進入一個充滿負面情緒、甚麼都提不起勁的時間。過往的我,每逢遇上這樣的狀態,總會很想強迫自己提起勁來,要不趕快解決這個問題,要不嘗試壓抑或忽視這些感受,繼續去做日常的事情,但越做就越覺得氣餒與納悶。


最近我換了一個新的方法,如果感受到甚麼都提不起勁,那就先放下這平常在做的事情,而容許自己去做一些「浪費時間」的活動,譬如說去公園散散步,坐在一旁發呆,在Netflix追一齣新的劇(最近在看《Suits 無照律師》)。


儘管頭腦還是會碎碎唸自己,覺得這樣做的話會趕不上原先的進度,但同時間又非常明白,有效率的話,這事情在瞬間就能夠完成,與其在這裏浪費時間死纏不放,倒不如等對的時機出現時,才一鼓作氣衝一波。再者,這進度說穿了也只不過是自我編寫的一個目標,只是當初的一個發想,誰說這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安排,誰說這非遵守不可呢?


正正是這樣一個看似「不具生產力」的缺口能夠讓我們停下來,並因而看見更多,尤其是我們本來沒有機會看到的風景,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能與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步,在最有效率的時間才動起來。


這片留白,這個停頓期、低谷期、靈魂暗夜,whatever you wanna call it,彷彿是我們的一個儲電期,把我們體內的動能一直儲起不釋放出來。情況就像把彈弓狠狠往下壓,就是為了等待時機一到,放手讓那貯藏的動能帶領我們彈出去一樣。


我認為這就是等待的美麗。等待看似消極,看似無所作為,但其實是積極看準時機、蓄勢待發,務求把力量用在最有效益的關節點上。


喉嚨中心是我們讓動能顯化為行動的主要樞紐,能量沒能直接連接到喉嚨中心的純生產者、投射者與反映者,本來就需要依靠遇上其他人或對的時機,才能最有力地把自身的能量釋放出來,否則只能像老鼠拉龜,花光力氣卻得不到什麼成效。


而顯示生產者與顯示者,由於他們的能量本身已經可以直接連接到喉嚨中心,所以具備隨時採取行動的特質,所以在個人層面的行動上,的確更容易忽略等待的重要性。然而對他們來說,等待還是有其重要性,但或許他們在等待的,並非自己的能量顯化,而是外在世界與他人是否準備好,因為單靠個人推動的力量還是有限。


而無論甚麼類型都好,內在權威與策略就像開關的指示。透過聆聽內在權威與策略,我們就能夠掌握到釋放能量的時機。而透過三者的完美結合(內在權威、策略、等待的修為),我們自然能夠自在而踏實地走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上。


至於如何才能夠讓這三者有效結合,答案只有在你親身實驗過後才能夠知道,因為這永遠是一個專屬於你的平衡。


所以總而言之,我並不會說要活出自己,你必須學懂等待,但我絕對相信,如果你願意抱持「等待對的時機才行動」的耐心,你必定能看見更多,而你的選擇也自然會更多。

 
深入淺出學懂人類圖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B 專頁(傳送門


▌身心靈茶水間:聽聽我與嘉賓們的身心靈故事(傳送門


▌實用人類圖工作坊:讓知識變成智慧(傳送門


▌人類圖初階課程:深化理解、落地應用(傳送門



解決職場疑難

▌職場引導服務:助你重設職場可能(傳送門


身心靈事業支援

▌願景顯化服務:協助你梳理整合出適合你的產品/服務組合與表達方式(傳送門


▌靈魂創業手帳:讓身心靈創業者相互交流與共同成長的空間(傳送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ình luậ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