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隨心而行】



前幾天跟大家分享的台南之旅(傳送門),其實還有一段有趣小插曲。這趟旅程,更差點因為這小插曲而中途夭折⋯⋯


話說就在出發前往嘉義的當天早上,我已經感覺有點渾身不自在,一方面湧現出一股莫名的鬱悶感,另一方面手背上開始起紅疹。換了是以前的我,大概會覺得要趕快找出問題根源,然後做點甚麼去把這些「問題」解決掉。


然而,現在的我更相信這些狀況「事出必有因」,或許是情緒的自然排放(就像我們不會覺得上廁所就是「問題」一樣),更可能是身體給我的訊息,提示我知道眼前有些事情不妥。


縱使我當時還未看清不妥的是什麼,但卻清楚認知到,在那個當下自己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覺察,然後等到有力量作出下一個決定時,再作選擇便可,所以便先不管太多,繼續我的行程好了。


抵達嘉義後,眼前的一切新奇讓我暫時放下與忽略了這些感受,盡情享受外在刺激。然而,當我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那股鬱悶感竟以更強大的方法反撲回來,讓我整個感覺到無比的空虛與無力。


我腦海中不禁閃過一個想法:或許還是別去台南好了,反正這樣的心情去了也無法享受;但另一邊廂,卻又有另一把聲音跟我分析說,青旅的租金已付,不去白不去!


在這場內部會議中,雙方代表互不相讓,一直無法獲得共識,讓我這個「會議主持人」更感苦惱。


就在此時,我突然覺察到一個事情:在以上的這個決策過程中,我腦中的考量彷彿只是在計較已付出的金錢,而非要去還是不要去的渴望。更讓我深感震撼的是,我發現相類似的考量並不陌生,一直以來皆有跡可循。


我開始回想起一個月前,預約青旅床位的那個當下。

原本的行程安排是星期四抵達台南,住三個晚上,然後到星期天離開。但當我在網站上發現星期六晚的床位價格較高時,就忽發奇想,覺得或許可以先訂兩個晚上,到時候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留下來還不遲,不管換別家或提早回台北都好。


現在回看,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說到底G中心全開放的我,本來就是一個特別容易在過程中變來變去的人,往往過早作出承諾,即使後來想改變,卻反而給這承諾所困住。但在那個當下,我最後還是屈服於內心的恐懼,擔心到時候找不到更適合的房間/床位,所以還是覺得趕快預約好了。


在那個當下,我是帶著喜悅與渴望去下這決定嗎?好像沒有。似乎更是由不安感所驅動。


想著想著,我的意識飄到更早以前,回想起最一開始決定要安排這趟旅程的那個當下。


當時,Noelle 剛確定好要去嘉義參加內觀,所以我就打算「順道」為自己安排一趟旅程。對!是「順道」,而非真正的渴望想去旅行。


我到這刻才突然驚覺到,原來無論是當初的決定還是到後來的掙扎,我在考量的,從來都只不過是「順便」與「不浪費」。


但回想一下,其實這不正正就是我們大部份人下決定時的狀況嗎?


由於不想浪費過去十多年來在職場上的投資,所以即使對職涯現況甚至前景不滿意,卻不想轉換跑道,情願以走過的路為基礎,去決定往後該往哪裡走,表面看來合乎成本效益,但實際上卻是限索了自己的可能性。


單身很久的我們,剛好有個還可以接受的對象來到面前,雖然算不上很喜歡,但覺得既然緣份來了,還是先別浪費這機會,害怕「蘇州過後無艇搭」(廣東話俗詞,跟「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差不多意思),於是衝動投入其中。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無可避免必須作出各種大大小小的決定,但過程中卻甚少反問自己,內心是否真的對這事情充滿興奮與期待。


更多時候,我們反而只在擔心自己會否選錯:我們害怕錯過、我們害怕將來後悔、我們害怕別人覺得我們不理智⋯⋯


這又讓我回想起七年前的一件往事。

當時剛認識人類圖不久的我,正跟同事們閒聊分享這知識。然後其中一人問道:「那你這樣根據『薦骨回應』去下決定,如果一時有回應要做,一時又沒回應,或者突然變成有回應不繼續做,那不是就會『五時花六時變』嗎?這樣不會很混亂嗎?那如何可以為自己作出適合的決定?」


過去幾年,每每想起這條問題,總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因為每隔一段時間,看法又會有所不同。


Human Design 人類圖經常強調「內在權威與策略」的重要性,說是「活出自己」的不二法門。但確實,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如我舊同事所渴求,是要找到一個絕對正確、一生中義無反顧的必然方向,跟隨「內在權威與策略」或許真的不是一個太有效的方法。


「內在權威與策略」的真正作用在於,讓我們能夠暫時放下頭腦分析,作出在這個當下身體最有力量執行的決定。至於這事情是否能夠持之以恆?是否能夠為我們帶來頭腦所認定的正確和好結果?它根本無法保證,更沒有打算要作出這樣的保證。


我想,大家應該也曾經試過深思熟慮,做盡了「正確」的事情,卻一點都不快樂;大概更可能試過,做了某些讓自己快樂得要死、一輩子都記住的「蠢事」。


在「正確與否」與「快樂與否」這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必然關係。必須作出正確的決定,這全是頭腦一廂情願的執著,只是這台分析機器慣性的操作而已。


而「內在權威與策略」的功能,正正就是協助我們與自己的內心重新連結,作出每個當下我們真心想做的事,從而跳脫頭腦自行編寫的劇本,走出內心真正想走的路


這條路,地圖上看不見,也從沒有他人走過,就連你本人都根本不知道這路最終是要到哪裡去、要走多遠?你大概只知道,接下來要前進還是後退,左拐還是右拐,停還是走?


就像我在寫這文章(草稿)的當下,竟然突然走到了一個我根本沒有規劃要去的公園之中。


會走到這裡來,主要原因是因為剛才情緒過濃拉肚子,所以必須找一個地方上廁所,但因為當時時間還早,已經開門的地方不多,所以走著走著就跑到了這個昨天匆匆路過,卻沒有特別想去的公園。上完廁所後,身體放輕鬆了,靈感也湧現了,於是便坐在公園一旁,寫下了這篇文章。


有趣的是,當我寫完了這篇文章之時,我對要不要去台南這決定又有了新的感受。


原本我確實是有放棄旅程的衝動,但後來卻發現了自己不願放棄只是因為「不想浪費」,所以理論上來說,既然看清了,應該就能夠放下了,應該可以義無反顧地放棄旅程。


然而,當時的感覺卻剛好相反。正因為我已經看懂了我要看懂的事情,那就連我一開始在想要不去繼續去台南的這掙扎,也隨著「不想浪費」這想法一併消失了。換句話說,就是既沒有想放棄的衝動,也沒有因為「不想浪費」而繼續旅程的拉扯,只有純粹的想去還是不想去。


剩下在我面前的,已不再是我剛剛的那個決定,而是一個全新的決定。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們每一刻皆可以作出一個全新的決定。生活如是,生命如是。在人生旅途上的每個十字路口,我們也同樣可以作出一個又一個的新決定。


然而,因為折騰了一整個早上,我還是想更清明地下這決定,所以也曾想過要不要找人來問一下薦骨問題(最方便而可靠的 Noelle 剛好已經在內觀,所以無法問她),但卻一直沒有足夠的動能去找誰,所以只好繼續四處逛逛,就看看會不會到了某個當下,回應會突然出現。


因為頭腦還在忙於消化剛才這一切,所以要往哪裏走,我完全放棄用頭腦去思考,任憑身體去帶領,而就在這當下,我開始重新感受到自己當初為什麼喜歡旅行,就是喜歡那無拘無束,不知道下一秒、下一個轉角會遇上甚麼的感覺。


有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裏,更不知道自己走到這裏來是要看什麼,但往往這樣才讓我產生感動與活著的感覺;相反,事前研究了很多想去的地方,就算真的給我去到了,其實也只不過是一個預期中的景點罷了,而如果一個意外,這地方剛好沒開,或它並沒有預期中好看,更反而讓自己充滿失望。


就這樣走著走著,我想,我彷彿終於找回了旅行的初衷,也找回了活著的意義。

 

後記:雖然我到了後面已經大概覺得自己要前往台南了,主要是想試試以這個全新的自己(卻同時又是本來的自己)去旅行一趟,看看改變(更應該說回歸)後的感覺如何,但其實也不算做了終極無可改變的決定,還在邊走邊觀望。


直到我揹着背包抵達車站時,就在即將購票的前一分鐘,我接到了台南青旅的來電,跟我確認當天的抵達時間。結束通話前,對方說了一句「那我們待會見囉」,然後我也肯定的回了她一聲「嗯!」


如此這樣,這聲回應,就在我最需要它的時候出現在我面前了。

 

如果你喜歡此文章,覺得有所啟發,歡迎到以下連結「Buy Me a Pizza 🍕🍕」,為我多加支持!


如果你想從人類圖的角度,去梳理整合出適合自己的下一步職涯方向,歡迎 >>> 按此 <<< 了解更多。


如果你已經走在身心靈的路上,想把自己所學變成自己的事業或副業,歡迎 >>> 按此 <<< 了解更多。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