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職場中,「壓力管理」能力是一個很經常被提及到,幾乎在任何工作中都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甚至還衍生出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這一類型專業字詞。當然,這些名稱已經遠比甚麼「不耐壓」、「抗壓力低」或者「草莓族」的說法來得中立。
Human Design 人類圖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天生差異性。對人類圖略有認識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九大能量中心中的根部中心,就是對應壓力這面向的設計。有些人的確天生較善於面對壓力,而有些人則天生較不擅長。
根部中心有定義的人,較擅於在面對壓力時,仍能夠做出穩定的表現。甚至,如果沒有壓力,他們更可能缺乏動力。相反,根部中心開放的人,則比較容易因為壓力而影響他們的表現,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要不神來之筆,做出異常的好表現,要不被壓力所淹沒,導致怯場失場。(【從奧運談根部中心】傳送門:https://bit.ly/3yK0xLS )
人類圖確實是一個很精準、很能夠指出我們原廠設定的一個工具,而根部中心有定義和開放的人,沒錯也真的較容易會有以上的不同傾向。但與其把這些說法視為黃金定律,我覺得他們更像是引導我們自我覺察的路標。
透過人類圖的這些說法,我們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行為。如果你根部中心開放,一直以來都疑惑為甚麼自己不喜歡高壓的工作環境,然後當你從人類圖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天生傾向,從而放過了自己,那對你來說,人類圖就是你生命中最大的一份禮物。
然而,若你聽完人類圖所說,然後就此認定自己就是抗壓力低,偏執地逃避開所有眼前的挑戰,或者在自己無法做出好表現的時候,就拿出來做擋箭牌,說出「我就說我沒辦法」、「這樣的環境就是不適合我」等賭氣話。這樣的話,人類圖不但沒能為你帶來甚麼,更反而限制了你的可能性。
人類圖只是我們的地板,而非我們的天花板。重點並不在於我們的原廠設定是甚麼,而是當我們願意接受並臣服於這原廠設定中的特質、天賦與盲點後,我們能夠從中創造出甚麼。
我們每個人圖中有定義的,極其量只是我們的天生原廠設計而已,是我們24/7穩定運作的部份,但其餘空白的部份(至少38個閘門,或更精準一點,69,120個基調中的至少69,094個)卻全都是我們能夠透過生命學習的部份。
換句話說,圖上所有的元素皆是我們可以擁有的能力,唯一的差異只在於呈現出來的狀態而已:24/7穩定出現的那26個面向?還是因為遇上時地人而出現的其餘69,094個面向?
再者,就算是我們穩定運作的那些部份,也只不過是相對欠缺彈性,但也絕非沒有學習與進步的空間。根部中心有定義的我,在人生經歷中,就對壓力的處理方法有過多次的調整與改變。
小時候的我,是一個很喜歡拖拖拉拉的人。事情不到最後「水浸眼眉」(火燒眉毛),就總是動力缺缺。曾經試過無數次「臨急抱佛腳」、通宵趕報告,開夜車準備期終大考。記得有一次還一個晚上喝了三罐Starbucks Express 和兩罐 Red bull,通宵K書然後直接去考試,考完後吐個不停。
直至投身職場工作幾年後,我才有了新的覺悟。我開始覺得這樣的工作模式,只是「做完」而非「做好」,只是 getting it done,而沒有真的 doing it right。這樣的出品很常出現瑕疵和缺失。而且在最後一分鐘才趕工,坦白說也不再是我能夠享受的行為模式(年紀開始大,無法捱夜)。既然不享受,那就找新的出路吧。於是,我決定轉換模式,我決定不再壓底線。
在Nielsen上班的時候,我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為FMCG(快銷品)客戶作年度報告。相比起過往等到最後幾天才開始趕進度,當時的我要求自己必須在簡報天前一星期就要把PPT準備好。為了順利完成目標,我會找一天把所有工作排開,然後連續10小時一口氣把整份超過100頁的PPT衝完,然後就把這PPT擱在一旁,直到簡報那天才拿出來重新以fresh eyes翻看,順便修潤一番。
這樣的做法確實讓我的出品更有水準,也更具穩定性。也因此後來當我開始寫作每週FB文章,或做職場引導個案的準備時,也繼續沿用這成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過去這星前,我開始發現這套方法又已經不再適合我了。的確,這「一口氣衝刺」模式能夠讓我交出有水準的作品,但卻讓我在創作的過程產生毛躁、不暢快的感覺。準備Nielsen的簡報還好,反正只是工作,但若是寫FB文章或者作職場引導的準備,我就不想帶著這樣的情緒創作。
於是,我又再次改變方法。這次,我決定不再以壓力作驅動,而更依靠薦骨動能。簡單來說,就是隨自己在當下的喜悅而行。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口氣衝完整份工作,而是有回應時就做,然後開始感到有點心情、能量不對,就先把這事情擱下,改做別的事情,就這樣可能每小時/每幾小時切換不同的「工作」,讓自己每分每刻都能夠享受於在那個當下的事情上。
這樣的做法看似很分心,很不專注,彷彿完全不符合傳統的教育與職場智慧,但我卻發現對我當下的身體來說,是非常正確的。
這樣的做法只是剛開始,所以我也無法確定是否能夠行之有效。但一天不嘗試,一天都不知道。成功者和失敗者都在「討論成功」,但差別在於後者往往坐著空想不行動。唯有踏出第一步,才能夠知道真相與自己的感受,也才能夠在過程中作出修正,一步一步走向更適合的生活模式。
也唯有這樣,Human Design人類圖才能夠讓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也同時為我們帶來更大的可能性,而非把我們侷限在出生那刻的原廠設定上。
若有興趣更深入了解Human Design人類圖,歡迎留意我的FB專頁。也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若你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職場引導服務】詳情。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Comments